• 李胜洪
  • 李胜洪书法作品集
  • 央视拍摄李胜洪书法创作过程
  • 在“我本楚狂人”书法展览开幕式上
  • 在法国接受文化交流奖颁奖
  • 在韩国陪同韩国副总统参观书法展览
  • 在湖南简牍博物馆
  • 在中韩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上
  • 中国书法院讲课

来源:华夏时报

采访人:华夏时报记者

李胜洪简介:

李胜洪号坌翁、养心堂主人。湖北人。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。现为中国书协会员、海南省书协副主席、美国兰亭笔会顾问、海南省委办公厅干部。任中国书法院副院长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、全国刻字艺术展评委、国家一级美术师,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刻字艺术作品展评委。曾经担任法国、澳门等国际视觉艺术展特邀评审委员。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书法作品。其作品追求厚重的笔墨文化传统与现代审美取向之间的有机融合,以丰富多姿而飘逸隽永的艺术表现而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。作品作为国礼或被海内外各机构、博物馆、名人等收藏。

《华夏时报》:这次有政协委员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,您怎么看?具体是怎么回事?

李胜洪: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先生是中国雕塑院院长、当代著名的雕塑家,也是我很钦佩的一位艺术家朋友。他有很多了不起的雕塑作品。他喜欢书法、字也写得很好。平时我们喜欢谈论一些关于书法方面的问题,他对书法有很强的兴趣与责任心;而我虽然不能与会,但是强烈希望有人在今年“两会”上再次发出声音、为中国书法事业鼓与呼。于是我们从去年开始,为最后形成“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”的提案做了非常充足的资料准备。吴为山委员这次不负众望、在“两会”上递交了提案,向全社会发出关于“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”的呼吁,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,对中国书法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我们应该感谢他为书法而做出的努力。

《华夏时报》:在2009年的时候,中国书法成功了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申遗成功之后,和之前相比,中国书法有没有一些变化?

李胜洪:我觉得有很多改变,主要是书法的社会氛围有了变化。其中最大的、显而易见的改变,就是各个阶层对书法艺术的热情高了很多,社会上有了更多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、保护书法遗存的共识,很多媒体加大了对书法的关注度,也有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学习、研究书法。历年来报考我研究生的人数是逐年上升,由此也可见一斑。

《华夏时报》:除了喜悦,是否也有一些让您感觉担忧的东西?

李胜洪:书法虽然表面上看来很繁荣、热闹,也存在着危机或濒危现象。比如我们虽然还在使用汉字,但我们是通过电脑、发短信这种方式,没有书写、或者说几乎没有什么需要书写了。而书法与汉字的书写是息息相关的,要通过书写才能学习、欣赏书法艺术,才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提笔忘字,感到越来越不会写字了。所以我希望开展一场“写字运动”,因为在这个书写的过程中间,你才能够更深地去感受中华民族的那种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你才能够接上那个气韵、文脉,一个民族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。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书法艺术,而是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、延续。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,只不过我们容易忽视罢了。硬件方面的东西,比如说盖房子、修路、架桥,只要有钱就可以做、很容易,推倒了还可以重来。唯独这个文化的东西,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“根”这个东西,一旦断掉、就永远断了。

《华夏时报》:当时怎么考虑到说我们要做书法申遗这样一个工作?《华夏时报》:当时怎么考虑到说我们要做书法申遗这样一个工作?

李胜洪:这个事儿是中国书法院从2005年开始先做起来,后来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一起联手、直到最后成功。最初的起因,就是中国书法院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书法研究、教学、创作的专业机构具有的一种历史责任感:我们必须得关注、研究,去全力做好这个事情。第二,书法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、非常灿烂的一个传统艺术,我们如何才能去保护、传承、发扬它?也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,我们了解到联合国有这么一个动议,就是通过确立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这样一种方式,促进各国政府、人民保护好这些历史悠久的、辉煌灿烂的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的东西。因为文化遗产一旦濒危或灭绝,则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东西,而这必然会最终损害人类自身的发展。我们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,我们国家在此之前申报成功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的只有昆曲、中国古琴艺术等少数几个项目。那么我们就联想到中国书法可以吗?后来我们就开会研究、做了很多前期工作,也就是论证书法申遗的必要性、可能性,还有操作的可行性等,觉得我们必须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。

《华夏时报》:中国书法为什么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?

李胜洪:因为这关系到文化生态的问题。自然界的生态需要保护,文化生态也需要保护,这是同一个道理。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呢?从短期、从眼前来看,熊猫跟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呀。但是从长远看,从大的方面来看,它的濒危、灭亡最终必定要危害到人类本身。为什么?它灭亡了就说明整个自然界生物链发生变化、遭到破坏。人也是自然界的一个高级动物,实际上就是高级的猴子,最后玩完了就是人类自己。所以人类得保护大熊猫,包括珍稀植物、动物也要保护。包括水也是一样,因为地球水的总量只有那么多,你无限去浪费的话,这个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只能是人类的眼泪,恐怕到时候哭都哭不出来了。它虽然是很形象、很有哲理的一个说法,但是道理就是如此。中国书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民族文化,如果你把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都丢掉了,比如说把中医药、武术、方言、昆曲、古代汉语和古文字等都丢掉了,短时间来看它都好像没有什么用,对社会的现代化来讲好像没有什么损失,但是这种文化的积淀、传承必然地关系到国家、民族的发展。从根本上看,文化的厚度才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因素。所以简单说,中国书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,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。

《华夏时报》:所以书法还是要保护?

李胜洪:对,一定要加强保护、传承,还要发扬光大。这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。传承、保护中国书法艺术,不仅仅是国家、政府对联合国的庄严承诺,也是在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和发展空间。

《华夏时报》:您刚才也说,申遗也是考虑到为了更好的保护书法,现在书法的一个状况是怎么样的?

李胜洪:书法在当代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,是显现出了空前“繁荣”的一种景象。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,持续的书法热一直到今天。这体现了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的顽强生命力,还有永恒的艺术魅力。但是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。首先从社会来看,书法的社会氛围已经不可能回归到传统社会,受到那样一种超乎寻常的重视。其次,当今文字书写的工具有了比毛笔、钢笔更加便捷的替代,现在人们书写越来越少,这种越来越远离书写的情况对书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危机。第三,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受到金钱的巨大诱惑,市场混乱、客观的艺术评价缺失,都是当今存在的主要问题。在整个社会都浮躁的影响下,各种头衔的“书法家”、“书法大师”满天飞,极其低俗的毛笔字可以炒作、拍卖出天价,而真正的书法艺术和书法家越来越少。

《华夏时报》:中国书画市场,包括像《砥柱铭》、《平安帖》,先后拍出了数亿元,您怎么看?

李胜洪:你说的那些,的确都拍出了惊人的天价。且不说艺术品的真伪以及其他,我认为这种拍卖对书法有好处、也有不好的一面。所谓好处,就是充分体现了市场对书法艺术品的一个价值认同。通过这个价值的攀升,市场的这个引导,当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对书法市场的一个关注,对当代书法家创作状态的一个关注,从全社会面来看对书法多一些学习、欣赏和收藏。这对书法艺术的传承,都会起到一些积极作用。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。不好的一面,是会强化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,使本来就浮躁的心态更加浮躁,自己都找不到自己。我不知道这拍卖的背后还有些什么,只是感到这种拍卖的效应好像是一把双刃剑。

《华夏时报》:从细节方面来说,在书法申遗之后,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来更好的保护书法艺术?

李胜洪:第一,还是要加强对书法的宣传。不要觉得它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,不要觉得它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。要把它当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、一个代表?全社会还要加大对书法的宣传力度。第二,书法的市场要规范。我们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是非常乱的,书法的市场更乱。有些人其实也不会写字、更不懂得书法,但是他的字卖得特别高,为什么?因为市场不规范,没有衡量艺术品优劣高下的尺度;有钱无知的人太多了,谁的名头大,谁会吆喝,就会有大把大把的银子。第三,要有正常的艺术批评。现在的艺术评论家已经被金钱绑架了,几乎见不到真正的艺术批评。第四,要培养真正献身书法的艺术家。现在真正受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而献身艺术的书法家也越来越少了,大家满脑子里想的都是钱。这样的情况,对书法艺术的传承、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。

当然,面临和解决这些问题,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儿,但是作为中国书法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单位之一,我们中国书法院必须要想这个事儿,要说这个话,要努力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。这是一种责任。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,我们也是一批过客,我们要尽到历史责任,还要使中国的书法事业后继有人。

说到底,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、保护者,应该将书法艺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。我们任重而道远。